English   |   Chinese
新闻资讯

“华信”:这是精益生产的功劳

点击次数:更新时间:2015-06-10 14:06:00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走进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热处理车间,偌大的厂房放着近20台机器设备,却只有十几名员工在轻松操控。“这是精益生产的功劳。”该公司董事长郑更生说,自2010年推

走进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热处理车间,偌大的厂房放着近20台机器设备,却只有十几名员工在轻松操控。“这是精益生产的功劳。”该公司董事长郑更生说,自2010年推行精益生产模式后,公司成功实现“机器换人”,每年产销量基本保持20%的增长速度,去年总产值超亿元,2013年获瑞安市精益生产奖,2014年获瑞安市市长质量奖。

从转变观念做起

早期,“华信”抓住机遇,专注生产离合器,在汽摩配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,但前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2009年,在成本大幅提高和销售价格不断下跌的双向挤压下,“华信”的利润几乎为零。仔细分析市场形势后,郑更生决定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摆脱“三明治陷阱”,推行精益生产模式。

2010年,“华信”请来精益生产专家工作组进驻公司,指导开展精益生产模式。从管理人员到车间员工,无一不接受培训。“推行精益生产模式最大的困难在于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。”郑更生说,尽管学习了理论知识,仍有不少员工敷衍了事,不愿改变固有的生产习惯。对此,郑更生在确定精益生产制度的同时,还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实效“说话”:“华信”原本使用的是推动式生产工序,一道工序需1天时间生产,5道工序就需5天。这种方式不仅耗时,还易造成中间环节的堆积与浪费。为提高效率,“华信”通过调整车间布局,采用流动式生产工序,5道工序同时进行,1天即可完成。通过这么一个小改变,却换来了效率的大提高,这下,员工们都见识到了精益生产的“威力”,终于对这种生产方式心服口服。

让信息流动起来

采用流动式工序后,技术人员又发现了一弊端:每天的产出取决于平均工序,但每个员工工作效率的不一致会造成时间浪费,于是,技术人员又将其改为U线型工序,让员工呈U型排列,已做完某工序的员工便能及时知道其他员工的生产情况,帮助生产,提高效率。“采用该工序后,中间库存积压降低了30%以上,效率提高了20%。”该公司技术总工程师李红军说,这次调整使他们明白,精益生产的要领之一是要让信息流动起来。顺着这一思路,“华信”又做出了一系列让信息透明化的调整:在车间贴起生产管理板、日常保养检点表、产品纠错通告栏等,并设置每月查找问题奖,激励员工主动发现问题。

“我们还成立了5S管理小组,不定期检查地面清洁、物料摆放、设备维护等现场情况。”李红军说,为避免员工应付检查,他们想了个法子:每次只检查一项内容,并提前通知员工检查的时间和内容。“因每次检查内容单一,员工都会配合完成,通过循环检查的方式,员工形成了习惯,久而久之,也就把5S的每项内容都整改过来了。”李红军说。

让技术流动起来

目前,“华信”共有2000多种离合器,是温州地区生产汽车离合器的龙头企业、国内五大汽车离合器出口企业之一,2014年销量稳居温州第一、浙江第三、全国前十。对于这样的“成绩”,郑更生笑言:“精益生产还得让技术流动起来,及时更新。”

其中,采用自动化模具就是一个重要举措。李红军介绍,企业每研发一款产品,就开发一个新模具,目前,公司已有大大小小的模具7000多套。“这模具被小看了,可帮了我们大忙。”李红军举了个例子:原本生产一个钢板需5道工序,5套模具,5台设备,5个人,每天约生产6000个。采用自动化模具后,从第一道工序到第五道工序可一次性完成,每分钟可生产60个,一天能生产2万多个,是原来产量的近4倍,员工却仅需1人。据介绍,2013年,该公司使用模具进行冲压生产的人员为67人,产量为108万套。而2014年,冲压生产的人员降为52人,产量却达到132万套,效率提高40%左右。

在“华信”车间,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新型设备。据了解,自2012年起,“华信”开始着手改进设备,现有改进的设备50余台。“这是我们与自动化公司合作研发的自动淬火生产线。”李红军指着一台庞大的机器说,原先这机器光升温就需两天,员工得48小时“照看”,加热后还得将配件冷却,十分不便。改进设备后,采用电磁感应高频加热,只用20多秒就可完成加热,并通过“机器手”自动放置冷却。“最近我们又对该生产线做了改进,今后可生产规格更大的配件了。”李红军自豪地说。

 

温州商报

© 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2012 浙ICP备15021400号